现在做供应链、做运营、做物流管理的,每天最头疼的就是一个问题:
——“我们物流到底哪里出了问题?”
可能是客户投诉说“收货慢了”,也可能是财务抱怨“物流成本太高”,再不济也是仓库那边天天喊“发不完”“找不到货”“车还在等”……
问题很多,压力很大,但你真问一句:“有没有一份完整的物流分析?”
很多人要么说不清,要么就给你一堆表格,一堆KPI,什么订单、库存、运费、车次……全拉出来了,但你看完了还是不知道问题在哪、该改哪里。
说白了,不是没数据,是不知道怎么分析。
所以,今天我们就来从头讲一遍:物流分析到底应该怎么做?
不搞那些高大上的理论,也不只是讲单点,而是从“仓”到“运”,从“操作”到“决策”,把物流分析这事儿讲透。
说句实话,现在做供应链、做运营、做物流管理的,
每天最头疼的就是一个问题:
——“我们物流到底哪里出了问题?”
可能是客户投诉说“收货慢了”,也可能是财务抱怨“物流成本太高”,再不济也是仓库那边天天喊“发不完”“找不到货”“车还在等”……
问题很多,压力很大,但你真问一句:“有没有一份完整的物流分析?”
很多人要么说不清,要么就给你一堆表格,一堆KPI,什么订单、库存、运费、车次……全拉出来了,但你看完了还是不知道问题在哪、该改哪里。
说白了,不是没数据,是不知道怎么分析。
所以,今天我们就来从头讲一遍:物流分析到底应该怎么做?
不搞那些高大上的理论,也不只是讲单点,而是从“仓”到“运”,从“操作”到“决策”,把物流分析这事儿讲透。
很多人听到“物流分析”,第一反应就是:
“是不是就是算算运费占比?”、“能不能帮我砍点快递价格?”……
这确实是物流分析的一部分,但真要讲“物流分析”这四个字,
它的范围其实远大于你想的:
物流分析 ≠ 运费分析,真正的物流分析,是供应链效率和成本的综合体检报告。
它要解决的是这几个问题:
所以我们要看的,不只是“运费多少钱”,
而是整个“货物在供应链中怎么流”的过程,这包括:
这才是“从仓到运”的全流程分析思路。
很多人做物流分析的时候,习惯把所有问题都往一个Excel里怼:
什么发货量、运费、出入库效率、签收率、仓库人效、运输时效、客户满意度……统统往里加。
结果呢?
为什么?
因为物流不是一个点,而是一条线;不是一个环节,而是一串环节组合。
仓库干仓库的事,运输干运输的事,中间靠节点衔接,环环相扣。
所以我们做分析时,不能一锅炖,
要分板块、分角色、分维度地分析,才有意义。
仓储是整个物流链条的“起点”和“中场”。如果仓储端出问题,后面再怎么调度也白搭。
仓储分析要解决这几个核心问题:
包括:
仓储分析的关键在于:
运输是物流中最外露的一环,
客户体验、成本高低、服务稳定,全靠运输这一环撑着。
运输分析的核心在于 成本、时效、稳定性、可控性。
包括:
运输分析的重点是:
物流分析不能只看“仓”和“运”两个点,
中间的“衔接”环节,往往是隐性成本和问题高发地带。
比如:
这些就属于“节点协同”出问题。
常见协同节点:
节点分析的作用:
很多企业只看“平均运输时效”“平均出库时间”,但实际业务里真正让人崩溃的是“波动”。
比如:
所以我们还要做一个特别重要的分析模块:波动分析 + 高峰预测。
每月、每周、每天,其实都有节奏。物流分析要看:
越是一流的物流企业,越不是“拼效率”,而是“控波动”,把最难的日子撑过去,才是真本事。
物流出错是常态,真正优秀的是能快速发现并闭环。
这部分建议单独做一个“异常分析模块”,包括:
很多企业看报表的时候,看一切都挺正常,
其实底下“异常一堆”:
这些就是“问题看板”要盯住的。
异常分析必须闭环追责,最好用看板挂出来,“谁的问题,今天必须回应”。
数据分析,不是为了“看个热闹”,
而是为了让人“看了就知道问题在哪、下一步该干嘛”。
如果你还只靠 Excel 拼图做物流分析,那效率和精度都很难支撑复杂业务。
推荐做法是:
用 BI 工具+ 数据中台,把物流分析做成“可视化+可追踪+可操作”的监控体系”。
你可以设计一张“物流监控总看板”,覆盖四大模块:
仓储模块建议关注效率 + 准确率 + 人效,典型字段如下:
运输模块关注的核心是发运量、时效、运费和稳定性。
异常模块就是“问题雷达”。建议结构上做到:
这是老板和财务最关注的板块,也是供应链降本的方向标。
物流不是一堆KPI,也不是几张表,而是一条“货从A点走到B点”的完整路径。这条路径上:
这才是物流分析要盯住的。
所以最后一句话送给你:
真正的物流分析,不是看数据,而是看货“有没有顺利地、低成本地、准时地流起来”。
别怕麻烦,哪怕你今天只从一个仓库、一个线路、一类SKU开始分析,只要方向对了,慢慢就能“从局部看清全貌,从数据找到问题,从问题推动优化”。
这,就是物流分析真正的价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