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很多公司,尤其是制造业或者贸易型企业里,常常会出现一种现象:
老板说:“你去找个供应链负责人,能把整个链条理清的那种。”
HR招聘就写:岗位职责——物流发货、仓库管理、进出口流程。
这就有点误会了。供应链≠物流。
物流只是供应链的一部分。
你只盯着物流搞,最多是“送货靠谱”;
你真要把供应链搞明白、搞扎实,那是要从客户下单前就开始谋划,
一直到产品送到客户手上之后还得继续负责。
今天我们就来讲清楚三件事:
把这些想明白、做扎实,企业才能真正做到“供得上、交得快、回得来”。
我们从一个场景说起:
如果你在淘宝上买了台空气炸锅,点下“立即购买”,几天后收货
——你以为这就是“物流”的事吗?
不。
背后的流程可能是这样的:
所以,供应链的链条其实很长,不是“买完东西就发货”这么简单。
一个标准的供应链覆盖五大核心阶段:
一句话:从“客户想买”到“客户满意”,这条链你都得管。
这个误区太常见了,尤其在传统行业。
你说你要招一个“供应链主管”,很多老板直接说:
“那就是物流经理嘛,安排下单发货的。”
其实物流只是供应链的一环。我们来做个区分:
所以说,物流是“腿”,但供应链是“大脑+身体+系统协同”。
真正的供应链管理,是“把事安排明白”,不是“把货送出去”这么简单。
你要真搞供应链管理,不能停留在“把货发出去”这种执行层面。
它其实在管五件事:
你有没有遇到这种情况:
这就说明你的需求预测没做好。
供应链管理的第一件事,就是想办法提前知道客户想买什么。
要做的动作有:
核心目标:少缺货,不积压。
光知道要做多少还不够,你还要会“排布”。
就像打仗得有作战计划,供应链要“作战”的东西有好几个维度:
计划不靠“拍脑袋”,而是靠系统+经验+机制组合出来的。
最理想状态是:
供应链的最大难点在哪?不是流程,而是跨部门合作。
要协调的对象有:
一个产品从原材料→制成品→分发→客户→反馈,全靠这些人共同推动。
所以,供应链负责人要有三个本事:
供应链不是一个部门的事,而是一个链路协同系统的中枢神经。
效率是老板最关心的。
你要回答这些问题:
要实现“高效率”,有两种打法:
短链打法:
柔性打法:
不管哪种打法,你都得用数据支撑
——供应链不是“拍脑袋”,是要靠分析驱动的。
谁都能在平时把货送出去,关键在出问题的时候还能不能撑得住。
供应链要面对的风险包括:
这时候你得有:
搞供应链的人,表面上风平浪静,其实每天都像在走钢丝——出不了事,就说明你背后控制得好。
第一步是看清楚。
建议从“订单到交付”的链条出发,画出企业自己的供应链主路径图,
内容至少包括:
一张图可以看出:
这张链路图是供应链优化的起点。
供应链不是只靠“运货”连起来的,它靠的是三股流的协同:
建议通过BI系统,搭建【信息流监控看板】,核心内容如:
可在BI中建立【物流执行看板】,例如:
通过BI做一张【资金流绩效看板】,内容可包括:
理顺链条最终要落实到数据驱动和组织协同上。
核心是三件事:
关键指标体系 + 协同机制 + BI看板呈现。
1)订单履约模块:
订单发货及时率、履约偏差趋势、客户退单率
2)库存管理模块:
SKU库存结构(畅销/滞销)、库存临界预警列表、周转率趋势
3)物流达成模块:
日常运输达成率、线路延迟分布图、承运商表现排名
4)供应商绩效模块:
到货准确率、付款节奏 vs 到货节奏、合格率排名
5)异常预警模块:
当日未闭环异常数、异常类型分布、责任分组处理效率
供应链表面看是“物流”,实质上牵一发动全身:
说到底,它管的不是“送货”,而是企业有没有能力,把“想卖的”变成“准时、保质、有利润地交到客户手上”。
能把供应链这条线拉直、理顺,企业的经营也就真正有了底气。
所以,真正的供应链管理,是一把经营的“指挥棒”。
谁能把它管顺、理清、跑通,谁就能把企业从“反应式运营”带到“高质量增长”。